昆明城里有个奇特的地名——篦子坡。这里隐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往事。相传,这里原本叫作逼死坡,得名于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在此被吴三桂逼迫致死的悲惨故事。后来清朝官府严禁民间使用逼死二字,聪明的百姓便用谐音改称篦子坡,让这个地名得以流传至今。
关于永历帝之死,历史记载令人扼腕。据永历帝贴身侍卫邓凯在《求野录》中记载: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献上一条白绫,不久永历帝便驾崩了。清人钱曾的诗笺则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形:1661年冬,吴三桂率军威逼缅甸,缅方为求自保,将避难于此的永历帝交出。吴三桂将永历帝押至昆明城外的草萍驿,趁夜色将其杀害。更残忍的是,为防止民间借机生事,吴三桂还命人将永历帝父子的尸体焚毁扬灰,分赐诸将(《行在阳秋》)。如此对待旧主,吴三桂的狠毒可谓空前绝后。
当时与吴三桂同行的满将爱星阿曾建议将永历帝押送北京交由朝廷处置,但吴三桂以路途遥远恐生变故为由坚决反对。双方争执不下,最终朝廷批复:着将永历正法。在行刑方式上,吴三桂主张斩首,而爱星阿则认为应当保留帝王尊严,建议赐其自尽。最终吴三桂勉强妥协,但永历帝终究难逃一死。
展开剩余46%令人费解的是,吴三桂为何对永历帝如此痛恨?据《行在阳秋》记载,两人并无私怨,吴三桂甚至曾承诺送永历帝回北京安葬。在两人最后一次会面时,永历帝端坐帐中,吴三桂入内后竟不敢直视,面对永历帝的质问,他战战兢兢,汗如雨下。当永历帝提出归葬十三陵的请求时,吴三桂虽口头应允,却最终食言。
金庸在《鹿鼎记》中借韦小宝之口,揭示了吴三桂此举的动机:向清廷表忠心。鲁迅先生则在《二心集》中给出了更深层的解释:奴才做了主人,其架子比主人更甚。纵观吴三桂一生:引清兵入关、弑杀旧主、又起兵反清,其反复无常的作为,正如这十一个字所言:这个人的一生真得很可笑。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学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