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出现了自1962年以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形势,所谓人口负增长,就是人口死亡率高于人口生育率。
从2023年和2024年来看,我国人口还是出现了负增长。其实,早在2021年放开三孩政策时,很多人都觉得会带来一股生育热潮,但结果出乎意料,生育率反而一直在跌。
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有人把生育率下降归咎于年轻人变得自我中心了,说他们变得更自私、更懒。不过,仔细想想,这真是年轻人变得更自我了吗?
不是不想生,是现实太贵了
现如今的年轻人在考虑要不要孩子的时候,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他们会先掂量一番经济账。
眼前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房子、教育和医疗这三座大山。对普通人来说,买房意味着要把父辈家的积蓄掏空,甚至还要背上上万的房贷,每个月的压力可不轻。
房子有了,车子也得跟上吧,虽然现在的车价比以前低不少,但一旦背上车贷,再加上房贷,两样压力就都压在身上了。
孩子一出生,尤其是家里有男孩的,咱就接过父母的接力棒啦,打算为自个儿的儿子以后买房存点儿钱。
孩子上学嘛,得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那些网上流传的“从出生到考大学得花几十万”的育儿账单,听着挺吓人的,但实际上,真没夸张。
别说生病需要打针吃药、住院检查啥的,这还不算,除了钱,还得费那些光阴。现在节奏快得不得了,“996”这种工作制度,朝九晚五的日子,真是一刻也不停歇。
年轻人自己都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哪还剩下点带娃的力量?社会上的上升空间越来越狭窄,很多年轻人心里都明白,拼命读书、拼命工作,最后也很难翻身。
既然自己日子都不太稳住,还敢谈啥生孩子?让下一辈子也陷在同样的困境里,实在太不值得了。因此,“生孩子是有钱人的专属”这个观点,渐渐被更多人接受和认同。
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生孩子几乎等于把职业轨迹暂停一停,升职的希望变得渺茫,职位也难以保住,收入自然跟着跌了不少。
不少人都看得很明白,忙了好几年在职场上苦苦打拼,好不容易站稳脚跟,一怀孕,之前所有的努力可能瞬间付诸东流。跟冒这个险比起来,也许干脆不生算了。
还有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如今不少年轻人不再相信“养儿防老”这套说法,以前觉得多子多福,孩子才是未来的保障。
如今谁都知道,社会变得太快了,孩子长大后能不能稳稳当当地养活自己都说不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正取代着许多工作岗位,压力真是不小。
如今司机、服务员,甚至程序员,都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危险,孩子将来的生活水平和安全感,早就不是父母能左右的事了。
既然未来充满变数,谁还会把一辈子的积蓄全部投进去赌一把呢?所以,年轻人不是不想生,而是太明白现实的残酷事实。
他们清楚,现如今这个年代不能再轻率地说“先生了再说”,生孩子不仅是感情上的抉择,更意味着长达二十年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投入。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把结婚、生子、买房视作必须完成的“标配”,反而开始重新审视“幸福”这个概念。以前觉得这些事情就是人生的标准,现在觉得只要能过得自在、把握自己的人生,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有人决定单身,也有人直接当“丁克”,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社会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不结婚、不生孩子,已经不算特别稀奇,反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常规选择。
遇到这种局面,许多专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有些专家的建议真的是怪得很!
奇葩建议频出
厦门大学的赵燕菁教授提议,应该对那些选择不生孩子的人进行惩罚,比如把他们的养老金降低,还有不给他们提供保障房。
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觉得,男女比例不协调是导致出生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建议推行“一妻多夫制”,用这种制度上的变革来带动生育意愿的提高。
经济学教授丁长发在谈到“大龄剩男”的时候,建议可以考虑“开放国际婚姻”和引进海外符合年龄的女青年。
虽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出生率,但这些提议实在是太不靠谱,反而让年轻人越发反感。
听到这些建议后,很多人都直摇头,觉得这些“专家”简直让人无语。回到最开始那个话题,有人还说,现如今的年轻人真是变得太自私了。
不生孩子,并不代表在逃避责任或显得自私,而是一种理性考虑的现实选择。现如今,无论哪个国家,都陷入了低生育的潮流,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喊几句“国家需要你”可不够,事情远比想象中的复杂。
关键问题不在年轻人身上,真正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环境。要想让大家重新有生育的意愿,得先把那个“窗纱”修补好。
先把环境变好
九月八日全面启动的育儿补贴申领,算是个不错的起点,主要目标是减轻家庭养育负担、激发大家的生育意愿,也希望能缓解人口自然增长的负数趋势。
将来,肯定会陆续推出更多更好的政策,最关键的是,社会得重新建立起一种“鼓励生育”的合作关系。
不要再让年轻人为了“整体利益”舍弃生活的质量,反倒要让他们明白——生孩子不会让自己变得贫穷、疲惫,或者不幸福。
只有当生育被认可、得到支持,而且能带来快乐的时候,人口危机才有可能真正得到缓解。
股票配资学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